沿革

隨著全世界人口的高齡化,罹患神經系統疾病的病患越來越多,其中有許多神經系統疾病目前還難以治癒。 所幸隨著電子、材料、生物與醫學技術的蓬勃發展,人類已經有能力利用『仿生科技』(Biomimetic Technology)來製造植入式醫療元件,取代或輔助無法正常工作的器官,幫助這些為疾病所苦的病患恢復正常的生活。

除了可以增加病患福祉外,醫療器材也有潛在的龐大商機,預計未來全球每年將有超過兩兆美元的市場。研發生醫元件與診斷儀器所需的技術,會用到大量的電子元件與電機技術,正是台灣的強項,再輔以國內高水準的醫療技術,極為適合發展醫療器材產業。但與電子資訊產業有一項極大的差異是:醫療器材的研發,需要跨領域的專業人才,包括電子電機、資訊、材料、生物與醫學等,才能完成產品的研發、生產與臨床的測試。

鑒於台灣目前缺乏高階醫材研發的經驗與人才,交通大學於2007年由時任校長的吳重雨講座教授與美國加州大學聖塔克魯茲分校(UC Santa Cruz)劉文泰教授成立了校級中心—『智慧型仿生系統研究中心』,希望藉由本中心的跨領域專業團隊,全力投入的高階植入式醫材之關鍵性技術之研發,並加強國際間產業科技之交流,以促進台灣醫材產業的發展。

本中心於2011年度開始,獲得教育部『頂尖大學計畫』經費補助執行『生醫電子轉譯研究中心』之頂尖研究中心計畫,整合交通大學與中國醫藥大學團隊,將以過去二大團隊成員異質整合研究成果為基礎,整合更多團隊成員之轉譯研究能量,建構世界級生醫電子轉譯研究中心。